一夜之间,春风吹过,田埂上和池塘边的蒿草呈现出最鲜嫩的绿色。那棵绿茵植物最好的归宿,就是把它变成浆水,做成绿球。
青团是家乡传统的时令小吃。是蓝色的,用艾草汁拌成糯米粉,再裹上豆沙馅或莲蓉。不甜不腻,有淡淡却绵长的草香。
小时候在农村,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搞自己的少年团。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青春团。清明来临之前,妈妈会去田野和河流里采摘新鲜的艾草。回家后,将艾草洗净,捣碎挤汁,将青汁和糯米粉一起揉压,再一次次揉压,全凭力气和手感,揉成一个绿绿的大圆球。艾草的青色完全融入了原本的白糯米粉。
加工成面团后,在蒸笼中蒸煮时,艾草的香味随着蒸汽冲破蒸笼,嗅入鼻腔。孩子围着炉子很久了,恨不得先吃。绿球出笼的时候会烫的咧着嘴笑,也会狼吞虎咽。妈妈的面团又香又软,里面的馅总是很饱满。轻轻咬一口,甜甜的豆沙馅就会像流沙一样溢出来,好吃到停不下来。现在回想起来,我还能用舌头说话。
青年团就像元宵和端午节粽子一样,都有自己的故事。相传,晋文公烧了绵山后感到悔恨,下令介子推纪念日不准用火。为了填饱肚子,人们选择这种蒸汤圆作为冷食的首选。后来,在江南地区,形成了在清明节期间向青年团体献祭的习俗。俗话说“,据说150家厨房禁止吸烟,红藕青年团体互相祭祀”。
“寒食青团店,春低杨柳枝。酒香留客在,莺语和人诗。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,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。据宋代温革《琐碎录》中记载:蜀人遇寒食日,采阳桐叶,细冬青染饭,色青而有光。明代郎瑛在《七修类槁》中也说:古人寒食采杨桐叶,染饭青色以祭,资阳气也,今变而为青明团子,乃
就像春天的美景,又到了青团飘香的时候了。青年团的味道是春天的味道,对我来说,是浓浓亲情的味道。